close

1.2 腦部的快樂中樞

(1)   腦部分區簡介:視覺區、聽覺區、嗅覺區、味覺區、運動區、語言區、額葉區…等。他們分別傳遞各種感官刺激的訊息,讓人得以感受各種苦樂的滋味。茲簡列大腦左半球各區功能如圖示:

圈內為1額葉區(錄自Essentials of Anatomy & Physiology, Seeley 等著)

 

2)與喜樂密切相關的額葉區:

§前額葉的正面功能(執行的控制)

1.      注意時距attention span

2.      堅忍perseverance

3.      計畫planning

4.      判斷judgment

5.      衝動控制impulse control

6.      組織organization

7.      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 and supervision

8.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9.      危機思考critical thinking

10. 前瞻思考forward thinking

11. 從經驗和錯誤中學習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and mistakes

12. 感受和表達情緒的能力。ability to feel and express emotions

13. 影響邊緣系統influences the limbic system

14. 攀緣或入定(神)empathy

15. 內部監督internal supervision

 

§前額葉的負面問題(執行的失調)

1.      短暫的注意時距。short attention span

2.      易於分心distractibility

3.      缺乏耐心lack of perseverance

4.      衝動控制的問題impulse control problems

5.      過動hyperactivity

6.      慢性的遲滯,時間控制很差chronic lateness, poor time management

7.      組織、計畫很差poor organization and planning

8.      因循苟且procrastination

9.      情緒失調unavailability of emotions

10. 覺知失誤misperceptions

11. 判斷差poor judgement

12. 從經驗學習有困難trouble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13. 短期記憶的問題short term memory problems

14. 社會和試驗的焦慮social and test anxiety

15. 說謊lying

深思熟慮和控制衝動的能力都受到前額葉嚴重的影響。考慮到「行為與後果」的能力,在人類生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非常必要的。一般需要事先思考的事例,諸如:選擇好夥伴、與顧客的互動、處置難纏的小孩、花錢的方式、高速公路塞車時的心態…等。腦部中如果沒有這些良好的功能,就會聽任衝動行事,難以謹慎而始終如一。前額葉在你表達言行之前,幫助你思考和備妥所要說的話和所要做的事,它是根據你的經驗和抉擇行動來幫助你。例如:如果你和配偶的意見不一,而你擁有良好的前額葉功能,你很可能就會採取一個比較謹慎且有利於當下狀況的回應;如果你的前額葉功能欠佳,你就很可能言行不得體而把情況弄得更糟。前額葉透過經驗幫你預見狀況,解決問題,做出最佳的抉擇。人生如果想要下一場精彩的好棋,就需要良好的前額葉功能來主導。

 

§「自我意識」產生於左腦前額葉:

1. 美國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Michaels S. Gazzanigay在所著的「大腦比你先知道(洪蘭譯)」一書中提到:

事件的建構始於知覺(perception)一直到推理為止。每次都要等到大腦完成計算以後,「我(心智或靈性)」才「自以為」瞭解剛剛發生了什麼。大腦,尤其是左腦,專門用來解釋大腦剛剛以自動化的方式所處理過的千千萬萬個數據,這個存在左腦的最終「解說員」就造成了「我」的錯覺,以為是「我」在控制自己的行動。其實,這個機制是把已經發生在前的故事,利用「自圓其說」的邏輯加以「解說」之後,讓人相信有一個「我」。解說員的「自圓其說(或謊言)」讓人相信自己有主控權,而不斷加強「我很好!我有主控權。」的信念。

 

§ 憂鬱症、精神分裂症、躁症、注意力缺陷症都是因為額葉的功能出了問題。

1.      倫敦衛康認知神經研究所的腦部照相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和退縮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腦皮質的活動都非常微弱。最顯著的特徵則是在上述前額葉「自我意識區」的生化電流幾乎停滯了,讓患者幾乎喪失了「我活著」的感覺。

2.      華盛頓大學的波斯納和瑞查(Michael Posner & Marcus Raichle)則發現憂鬱症患者前額葉的外緣卻特別活躍,這是抽取長期記憶(例如童年遭遇),刺激杏仁核而活化悲傷情緒的地方。因此,讓患者關閉了理性的思維,專注於內在的悲傷記憶而自怨自艾,患者完全不理會外界的事物,只沈浸在自己剪不斷、理還亂的悲哀思緒中。

3.      憂鬱症患者由於正常的腦部功能減弱,生命之火—活著的感覺,已經奄奄一息,因此他們常常感到疲倦、懶散、懈怠、沒有活力,正面的事都提不起興趣。這時候正是需要趕快開發「喜覺支」,讓腦部的快樂中樞趕快活絡起來。如果,患者反而選擇修「定」,那就可能讓病情加速惡化成了「槁木死灰」。這就是我們過去一再呼籲法友們不要隨便習定的道理。

 

§ 前額葉有個重要的「快樂中樞」:

1.      公元1953年,哈佛大學畢業的奧爾茲在研究老鼠腦部裡的睡眠中樞時,因為把電極接錯了腦部的位置,而讓老鼠寧可放棄食物,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地自動前來接受電擊,這個意外的發現讓奧爾茲重複多次的實驗。他設計讓老鼠依自己的意願去踩踏控制桿刺激腦部,結果牠們不惜身命,全力以赴,每小時踩踏可達10000次之多,甚至連續十天都對旁邊的食物視若無睹,除非研究人員關掉電流,否則牠們直到精疲力盡而昏死也不改其樂。奧爾茲首度找到了動物腦中的快樂中樞。

2.      公元1960年代,美國杜蘭大學的精神病理學教授希斯,竟然把電極植入了病患的腦中來刺激其快樂中樞,初期雖然獲得了預期的快樂效果,但後來還是產生了嚴重的副作用,因此並不被現代醫療技術所採用。

3.      公元1980年代的生物學家對於人類的快樂中樞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知道它的神經傳導物質是多巴胺,而它在生物學上的功能則是對生存和繁衍有利的行為作出獎賞—快感。

4.      近年來,科學家認為奧爾茲所發現的老鼠的快樂中樞,應該是屬於慾望中樞,這與毒癮患者一再重犯,難以戒除毒品的道理是相似的。至於快樂中樞另有其所在,它是由腦內啡、腦啡呔所傳導的。無論是音樂、藝術之美,理性、哲學之樂,乃至宗教的熱誠、虔敬,都會啟動快樂中樞的電流。

5.      目前,科學家已經找到人腦裡的三個快樂中樞,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快樂中樞。個人認為左前額葉那一個快樂中樞,應可稱之為「心靈的快樂中樞」。

 

3)顳葉有個宗教信仰區的存在:

1.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在腦部的顳葉附近,發現一個能夠產生強烈超感知覺和神秘經驗的地方。

2.      加拿大羅輪提安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倍辛吉,以斷續發亮的閃光燈和腦波機做實驗,刺激這個部位(超感知覺區)的皮質,讓它產生慢波痙攣現象。結果,竟然在不信教的人身上,也能跟信教者一樣,能產生超然存在的靈異感覺,例如:看到基督或上帝站在光裡。

這個實驗顯示大腦裡有個宗教區存在,就跟大腦裡有「語言區」、「運動區」、「視覺區」…的存在一樣地真實。一個客觀的科學家不應該據此實驗而貿然地做出結論說:「喔!靈異現象原來只是腦部生化的電流活動所產生的假象而已!」因為我們的視、聽、嗅、嚐、觸、動、靜、語、默乃至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又何嘗不是一種生化電流的活動而已,難道這些赤裸裸地發生在我們真實生活中的事件也都是虛假的嗎?就像我們不能說:「原來憂鬱症是虛假的,它只不過是腦前額葉外緣的電流活動現象而已!因為「痛苦」以很真實的因緣顯現、存在著,只有身歷其病的人們和家屬才能體會其切身之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VI CHEN 的頭像
    VIVI CHEN

    細妹安靓

    VIVI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